2025年公务员面试示范答题:提升基层就业帮扶效能
一、标题
破解农村就业难题,筑牢民生保障基石
二、题目内容
某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、留守人员就业渠道狭窄、技能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,部分村民因缺乏稳定收入导致生活困难。作为乡镇负责就业帮扶工作的人员,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改善这一状况?
三、题目类型
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类题目,融合了民生保障、资源整合与乡村发展等要素。主要考查考生在面对农村就业困境时,能否精准分析问题根源,通过技能培训、岗位开发、政策引导等措施,构建有效的就业帮扶体系,体现考生的民生服务意识、资源调配能力和推动乡村发展的综合素养。
四、作答思路
- 摸底排查,掌握底数:通过入户走访、问卷调查、与村两委座谈等方式,统计本村劳动力数量、结构、技能水平及就业意愿,梳理留守人员的年龄、健康状况、就业需求等,建立就业帮扶台账。
- 开展精准技能培训: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,开设种植养殖技术、家政服务、电商运营等培训课程;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培训内容,如为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培训,为中老年劳动力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培训。
- 开发多元化就业岗位:对接本地农业合作社、乡村企业,开发季节性务工岗位;利用乡村振兴项目,设置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、护林员等;鼓励返乡创业,提供创业培训、场地支持和政策补贴,带动就业。
- 搭建就业对接平台:组织招聘会,邀请周边企业进村招聘;建立线上就业信息群,及时发布岗位需求;与劳务中介合作,有序组织外出务工,保障务工人员权益。
- 建立长效帮扶机制:定期回访就业人员,了解工作状况和收入情况;跟踪培训效果,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培训内容;将就业帮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,争取持续政策支持,确保就业帮扶常态化。
五、作答示范
回答: 农村就业是民生之本、稳定之基,解决村民就业难题,不仅能提高家庭收入,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。作为乡镇负责就业帮扶工作的人员,我会从精准施策、多元发力入手,切实做好就业帮扶工作:
农村就业是民生之本、稳定之基,解决村民就业难题,不仅能提高家庭收入,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。作为乡镇负责就业帮扶工作的人员,我会从精准施策、多元发力入手,切实做好就业帮扶工作:
- 摸底排查,掌握底数:我会组织乡镇社保中心工作人员与村两委干部组成排查小组,利用 1 个月时间逐户走访。重点统计本村劳动力情况:青壮年外流的去向、从事行业;留守人员中,有劳动能力者的年龄、文化程度、技能特长及就业意愿,比如是否愿意在本村就业或外出务工。同时,了解村民面临的就业困难,如是否因照顾老人无法远行,是否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合适工作等。建立 “一户一档” 就业帮扶台账,动态更新人员信息和就业状态,为后续工作提供精准依据。
- 开展精准技能培训:结合本地主导产业,如蔬菜种植、畜禽养殖,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,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授课,解决村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,提升其从业收益。针对留守妇女,对接县妇联开展手工编织、家政服务培训,与县城家政公司签订合作协议,实现培训后直接上岗。为有电商创业意愿的村民,联合县商务局开展直播带货、网店运营培训,提供从培训到开店的全流程指导,帮助其通过电商销售本地农产品。培训结束后,为合格学员颁发技能证书,增强其就业竞争力。
- 开发多元化就业岗位:对接本村及周边的农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,根据农忙需求开发摘菜、包装、田间管理等季节性岗位,优先吸纳本村留守劳动力,按小时计薪,灵活适配村民时间。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,在各村设置公益性岗位,如村级保洁员、道路养护员、网格员等,每人每月发放一定补贴,优先安排脱贫户、低保户等困难群体上岗。鼓励外出务工能手返乡创业,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场地支持,协调银行给予 5-10 万元创业贷款贴息,对带动 5 人以上就业的创业者,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,通过 “创业带就业” 扩大岗位供给。
- 搭建就业对接平台:每季度举办 1 次 “送岗进村” 招聘会,邀请县城及周边乡镇的制造业企业、餐饮企业、物流企业等进村招聘,提供普工、服务员、仓储管理员等岗位,现场设置政策咨询台,解答社保缴纳、劳动维权等问题。建立 “乡村就业信息群”,安排专人每日发布岗位信息、招聘通知,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,由村干部代为传达。与县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合作,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村民,统一组织输送,签订规范劳动合同,安排专人跟踪服务,协调解决工资拖欠、工伤赔偿等问题,保障务工人员权益。
建立长效帮扶机制:每月对就业人员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走访,了解其工作稳定性、收入情况及遇到的困难,对失业人员及时重新纳入帮扶范围。每半年评估一次技能培训效果,根据企业反馈和市场需求,调整培训课程,如增加新能源产业相关技能培训。将就业帮扶成效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,与评优评先挂钩,压实村两委的就业帮扶责任。定期向县人社局汇报工作,争取将农村就业帮扶纳入县级重点民生工程,确保资金、政策持续支持,让就业帮扶工作走深走实,真正让村民实现 “家门口就业、稳得住岗位、能持续增收”。